過去人常說「吃苦吃補」,這句話說起來容易,要做到並非易事。
青農溫慶裕是台東縣第一家製茶工廠第三代,返鄉後從每天下田砍草施肥基礎做起,還能放下自尊心,只管埋頭苦幹,9年時光身心都吃了不少苦,但也讓新元昌紅茶產業文化館在延續傳統中走出觀光茶園的新路。台東第一家製茶工廠新元昌成功轉型為觀光茶廠。
新元昌是鹿野茶鄉最古老的製茶工廠,有近60年歷史,以做紅茶起家,創辦人溫增坤有「台東茶葉之父」之稱,當年茶樹的栽種面積超過一百公頃,每年約可生產20萬斤紅茶外銷,對東部產業提昇和茶農的經濟收益助益甚大。第二代溫吉坊承繼家業,到了第三代溫慶裕,在父親召喚下,曾一度面臨是否返鄉的掙扎。
返鄉前,溫慶裕是醫院物理治療師,現在則是每天穿著短褲、經常汗流浹背的茶農兼導覽解說員。但他不以為苦,只說,「當初會回來的第一個想法就是:如果今天我和我哥都不回來,新元昌就失傳了,就沒有人做傳統茶了,新元昌就不見了,所以我就帶著使命回來做,而且要求自己要做就做到最好。」
溫慶裕回憶,「剛開始月薪只有一萬元,所有的工作都要做。第3年開始觀光客團體越來越多,我就開始學導覽解說。第6年父親放心退休,第7年開始正式接手,同時請哥哥回來。」目前兩兄弟一起經營新元昌這個傳統品牌古法曬太陽的安心茶 老顧客忠誠支持新元昌現在主要製作紅烏龍,並仍遵循傳統製茶方法,「我們是在用最傳統、最傳統的方式做茶,就是把茶葉拿去戶外曬太陽,進到室內空間後,也沒有吹冷氣,但是有很多窗戶通風透氣。曬太陽不吹冷氣,這是兩大特色。」
溫慶裕分析,茶葉跟人一樣,吹冷氣比較舒服,但紅烏龍製作需要發酵,熱發酵速度就快,「茶葉在很熱的空間發酵速度是很快的,這對紅烏龍來說是一個特色,放到地板上是一個最好的製作方法。」但相對的,做的人也非常辛苦,體力耗費很大。
「我們的茶什麼都不添加,只是純粹曬太陽,你只會喝到陽光的味道,喝到很安心的茶。」他說,「根據多年來的經驗,會喝茶的客人對我們家的茶葉忠誠度非常的高,回購率也非常高。」結合農會 導入觀光 傳遞傳統茶文化新元昌平時來參觀的遊客就很多,加入台東縣政府和農會辦的農遊體驗後,又帶進更多觀光人潮。「疫情前的統計,一年有兩萬多人次來,縣農會和地區農會都給予協助,也打響了很多知名度。」
溫慶裕說,來體驗的遊客,他會先帶去茶園,讓遊客直接接觸茶葉,體驗農民在大太陽下採茶的辛苦。接著到工廠做詳細導覽解說,了解茶葉整個製作過程,還有做擂茶、或是做紅烏龍鬆餅體驗,讓遊客來一趟有趣又有價值的茶文化之旅。疫情期間,沒有了觀光客,收入減少,溫慶裕說,起先感覺「有點可憐」,但一轉念,覺得正是休息和提升的好機會,「我們已經2年多完全沒有休息,於是利用此時間增建體驗場,同時準備做iso22000的認證,工廠做進一步提升。」
「而且(疫情)這兩個多月,雖然少了遊客,靠宅配我們也打平了,把影響減到最低,這是以前建立的口碑,讓客人對我們有信心。」